柬埔寨旅行 | 吳哥窟遺跡小圈12個景點


吳哥窟遺跡群-小圈



吳哥窟的日出非常美!這是我欣賞吳哥窟日出後給出的評價,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日出日落, 吳哥窟的日出有什麼好看的呢?

我在安排行程時曾經這樣想,覺得不就是日出而已,有什麼好看的, 而且為了看這個日出,必須早上5點前就到達吳哥寺,

還要另外多收5美金的包車費用,實在覺得很懶也不想這麼早起來,連早餐都還沒吃就睡眼惺忪地去欣賞日出。


後來,抱著和所有旅客一樣,都會有難得來一次也該看看這大家都會去欣賞的日出的想法,

最終還是多加了5美金的包車費用,起了個大早,天色還未亮,4:30分就驅車前往小吳哥寺,準備在吳哥窟西參道入口前的水池旁慢慢等待太陽升起,

小吳哥寺,也就是吳哥窟,坐東朝西,所以剛好和早上太陽升起時為同個方向,日出會正巧在吳哥寺的中央塔左右出現,因此,當陽光從中央塔後方緩慢上升時,

會從吳哥寺後方照映出破曉時才能看到的獨一無二景色,就如同我上圖所拍攝的一樣,現在回想還是覺得非常夢幻,也是因為發現日出的景色非常不一樣,後來十分慶幸自己有早起來欣賞,這早起的非常值得!


來看吳哥窟的日出,就必須攜帶整個吳哥窟遺跡的三日門票,因此早上出發時千萬要記得帶,而且如果有專業攝影需求,建議更早前去卡位,

我們當日快5點才到達其實有點晚了,超級多帶著腳架和專業攝影相機的旅客早就將最佳的拍攝角度完全佔滿,我當時只能站在後頭滿慢等待日出升起。

吳哥寺歷史:

吳哥寺是一座非常壯觀的寺廟,也是高棉王朝最大的都城

這座寺廟興建於蘇耶跋摩二世的時期,這位國王在位的時期吳哥寺被作為其統治的政治核心,也是其王朝的都城

大家來柬埔寨的目的也就是參觀它xdd,許多旅遊網站上評價吳哥窟為世界七大奇景,但我看了裡面的奇景名單上超過50個哈哈哈

總之大家想到柬埔寨除了想到詐騙園區(亂講話)之外,莫過于吳哥窟這座巨大的高棉王朝遺跡

另外,大家如果有仔細看過柬埔寨的國旗,一定會注意到國旗正中央就是吳哥窟的圖案

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冷門小知識,柬埔寨也是全世界唯二把自己國家最重要的建築遺跡當作國旗意象,另外一個國家是義大利的國中國-聖馬利諾

由此可見吳哥窟在柬埔寨人民心中的地位,這的確也是大家想到柬埔寨就會想到吳哥窟的原因吧。

吳哥寺實際經歷:

早上欣賞完吳哥窟的日出景色,回飯店休息吃完早餐,再次回到吳哥窟時已經是早上快9點

包車的司機一樣會載你到吳哥窟的西參道入口前,這是一座跨越吳哥窟護城河的水上浮橋

這時的吳哥窟已經有一大堆團客出現,開始人滿為患,所以我非常建議看完日出後就直接留下來繼續參觀內部,才能好好感受恬然古韻的吳哥窟主參道周圍和十字迴廊

這是吳哥窟大部分遊客會聚集的地點,人多時有點無法好好欣賞迴廊的浮雕和路線上的神像

還有吳哥窟的中央塔和第一層迴廊,更是參觀重點中的重點,如果時間有限的話,絕對不可錯過

中央塔要從吳哥窟入口一路走到整座寺廟第一迴廊的正後方,也就是東面入口。

高棉王朝的建築特色

這裡提到吳哥窟的中央塔,就必須說說為何除了吳哥窟,其他的吳哥遺跡群也都有類似中央塔和垂直向上延伸的建築設計。

高棉王朝當時信奉印度教,所以寺廟內都有許多毗濕奴和濕婆的雕刻和座像

印度教的宇宙觀中,他們認為神居住在須彌山上,須彌山即是宇宙的中心點,四周有海洋環繞

因此,為了模擬印度教神居住的世界,吳哥遺跡的寺廟中心都有層層堆高的塔象徵須彌山,毗濕奴就居住在高塔裡,吳哥寺和大吳哥城內的巴揚寺都有相同的象徵。

而高棉王朝的國王就是毗濕奴在凡間的化身,因此吳哥寺的高塔是國王權威的象徵,也是國王死後的陵墓。

迴廊精彩壁畫:

吳哥寺的中央塔外圍有三層環繞的方形迴廊,以同心圓形狀向外擴大,這些方形迴廊象徵須彌山層層環繞的山脈,圍繞在須彌山四周

而吳哥寺的迴廊和迴廊中間則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空間,沒錯,整座吳哥寺遺跡除了寺廟的信仰用途,還是當時高棉王朝的居民生活場所

如今在吳哥窟參觀時,仔細看迴廊四周的空間還有明顯的街廓痕跡。

吳哥寺的第一迴廊,也就是中央迴廊內有五座塔,其中中心塔的高度最高,有六十五公尺

而吳哥寺和高棉王朝的建築建材因為採用石頭,所以無法興建非常高,只能以底部寬高部窄的方式層層疊高,以階梯式的平台營造壯觀的效果。

城牆外的護城河,就是上面所述,惟須彌山周圍海洋的象徵,這個護城河目前仍有水流

從吳哥寺西面進入時,即需跨越西參道的橋樑,橋樑就是蓋在護城河的河道上,但目前這座橋樑實際上就是空水桶搭建的浮橋。

護城河的水源引自暹粒河,因為此地區乾濕分明,旱季時護城河被當成用水的來源,雨季則儲存水源

護城河延伸向外還有許多河道,是當成都城的取水命脈。

吳哥窟遺跡為何跟其他吳哥遺跡是坐西朝東不同,獨其坐東朝西,這仍是一個謎團

但大部分考古學家認為這和毗濕奴特性為西方的神有關,因此吳哥寺才面向西方。

吳哥寺的十字迴廊、第一至第三迴廊,皆有大量的印度教神話浮雕,尤其第三迴廊的浮雕面積相當廣大,我當時時間不夠並未全部看完,非常可惜。

但還好我有看到吳哥寺最著名的浮雕,「乳海攪拌」,位在第三層迴廊的東面右下方

這是這是善神和阿修羅為了生死病老和想要獲得長身不老藥而攪動大海以獲得甘露的故事,非常值得欣賞。

另外中央塔四周的第一層浮雕因為有經過修復,保存相當完善,可以仔細看看

十字迴廊中的門楣浮雕也值得花時間看看,所以建議可以多留一些時間欣賞浮雕,如果只是走馬看花難免可惜。

大吳哥城的南門是參觀吳哥城內遺跡的必經之路,不論前往巴揚寺或行走於大圈的路徑上,都會經過它

南門的軸線上,中心點就是巴揚寺,吳哥遺跡中大部分位於大吳哥城內的遺跡都位於吳哥遺跡的北面和周圍。

南門前的參道矗立著左右各54座的善神和惡神雕像,惡神其實是阿修羅,其因為面容兇惡被稱為惡神

雖然南門已經是5座大吳哥城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但仍有許多雕像被砍頭竊走

可以看到有許多新修復的雕像顏色和原有的不同,這是為了提醒後世這些雕修有經過修復

54座雕像手上緊握著那迦蛇,是也是乳海攪拌故事的拔河隊伍立體化。

城門呈現十字形狀,各有四面,每面上都刻有觀世音的面容,這些面容以闍耶跋摩七世的臉作為藍本,每張臉都不太一樣,可以仔細看看

十字空間的四個凹角都還有雕刻,每面的雕刻都不一樣,城門塔上最特別的雕像是愛羅婆多的三個長鼻子,從地面捲起蓮花

愛羅婆多是因陀羅的坐騎,因此因陀羅雕像就在愛羅婆多之上,象徵雷電之神保護著大吳哥城

而南門塔可以從南面北側靠西的位置上去參觀,這裡可以更詳細地看到因陀羅的神姿。

巴揚寺介紹:

巴揚寺是大吳哥城四方形軸線上的中心點,這座寺廟也是吳哥遺跡另外一個必看的寺廟,就是眾所皆知有著「高棉的微笑」的寺廟

因為巴揚寺矗立著上百面的觀音臉像,就在密集的塔樓四面,這些塔樓皆成四方立體形狀,每面上都刻有觀世音,因此又被稱作人面塔

這些人面塔也是巴揚寺成為必看寺廟的特色之一,高聳密集的人面塔,就像觀世音無時無刻緊盯著高棉王朝的四方以保其平安

這座寺廟也是闍耶跋摩七世和八世的國廟,透過東西南北貫穿大吳哥城的四條主要幹道,象徵著須彌山通往世界的四條道路

沒錯,巴揚寺高聳的中央人面塔,也象徵著須彌山,但與吳哥寺周圍有護城河和城牆包圍不同,巴揚寺沒有自己的城牆和護城河,僅有大吳哥城牆和城牆外的護城河。

但沒有城牆和護城河,也象徵著和大吳哥城融為一體,無疑是大吳哥城的城中城,因為各城門的人面塔和巴揚寺的人面塔也相互呼應,頗具特色

另外中央人面塔也和南門參道上的攪拌乳海相互呼應,象徵著攪拌乳海的曼陀羅山。

實際參觀巴揚寺後,深深被那難以計數的人面所震撼,親自看到後絕對不虛此行,觀世音面容的微笑過了數百年後仍然存在柬埔寨純僕的人民臉上

無疑從古至今,從高棉王朝到現今的柬埔寨,都是其向外對世界宣傳的善良微笑。

巴揚寺歷史:

巴揚寺雖然規模比吳哥寺小一些且面向東邊,但其一樣有三層迴廊和中央塔,

不過其最內部的迴廊是與第二層迴廊層層重疊的十字形迴廊,這也是巴揚寺較小的原因

這座寺廟由闍耶跋摩七世所建造,這位國王在位的時間就是高棉王朝最興盛的時代

但其實闍耶跋摩七世在位初期因為對外征戰占婆王國,連連戰敗,對內因為長期信仰印度教受種姓制度影響之深,社會階級明顯,國政敗壞

因此後來這位國王決定將國教由印度教改為佛教,才因此有巴揚寺觀音像的出現

而巴揚寺的觀音像其實是將佛像的臉人像化,所以巴揚寺的觀音人面像才會以闍耶跋摩七世的面貌為藍本

也因為高棉王朝改信佛教和國王的治國成功,柬埔寨人至今仍將這位國王的面容當成觀世音的佛像面孔,當作神明祭拜

闍耶跋摩七世也被當成民族代表崇拜著,其後國王闍耶跋摩八世,因為國立大衰,所以沒有建造自己的寺廟,僅把巴揚寺做修整改建

之後的國王也將此寺廟一需求改建,也因此出現最內部的迴廊與第二層迴廊重疊,而第二層迴廊內以便為由如迷宮一般的構造。

必看迴廊浮雕:

巴揚寺的第二層迴廊和第三層迴廊也刻有整面的浮雕壁畫可以欣賞,時間緊迫的話可以參觀最精華的第三層迴廊的東廊南翼和南廊東翼浮雕

東廊南翼的浮雕記錄著當時高棉王朝聯手中國一起對抗當時占婆持續擴張侵略中國和高棉的出征軍隊

南廊東翼則是巴揚寺最精彩的浮雕,這座浮雕刻畫著闍耶跋摩七世登基時對外征戰占婆王國戰爭場景

和當時在洞里薩湖旁戰船的場景和附近居民捕魚、生活的場景,最值得一看。

拍攝立體化的近拍人面像最佳位置就是登上中央塔樓的平台,行走於平台上狹窄的走道和那迦欄杆,平台是以十字形迴廊包圍,這就是巴揚寺密集的原因

而每個平台上的十字迴廊拱頂,都可以拍攝不同角度觀世音人面像,這是欣賞人面像最清晰的位置,可以拍攝到非常仔細的觀世音面容。


巴芳寺就位於巴揚寺的旁邊,參觀完巴揚寺之後,包車司機通常會讓大家順路去參觀巴芳寺

這座寺廟在紅色高棉時期,原先法國修復的調查資料被全部銷毀,所以直到2011年才全面開放

原先法國的維護團隊和當地研究人員因為紅色高棉的恐怖統治將知識份子全部屠殺,以至於現在整座巴芳寺周圍仍有許多石磚

石磚上有標示著原先應該重建的順序,但因為資料佚失,因此拼布回去的破碎石磚直到今日仍有部分無法修復完成

如果大家光看上面這張圖,會覺得他是一座只蓋一半的塔,其實是因為從底部觀看金字塔只呈現扁平的面狀

但巴芳寺中央的金字塔總共有五層,而五層的金字塔平面中,分別由兩座迴廊圍繞著第二層和第四層

而當初原本是信奉濕婆神的巴芳寺,因為16世紀的佛教信徒想將它改建為佛教寺廟,但並未完成,所以才會變成現今沒有臥佛的未完成建築。

參觀巴芳寺會先經過一條非常長的石磚架高參道,這座參道底下其實有非常精緻的圓柱形支柱整齊劃一,而這條參道以非常筆直的形式通往巴芳寺金字塔

參道上的塔樓雖然毀損,但壁面上有許多小動物浮雕,登上金字塔台階後的塔門和最上層的第四層迴廊,還有精美的蓮花浮雕及各種小動物如牛和神獸的浮雕

跟其他寺廟的浮雕大都為戰爭和印度教神話不同,非常精巧可愛,所以和其他吳哥遺跡的建築群相比相當另類。

鬥象台位於大吳哥城內的南北皇家大道旁邊,從巴芳寺再往北走就會看到

這是高棉時期空中宮殿前方皇家閱兵台,鬥象台往內走就皇家宮殿,兩個可以一起參觀

以前他應該有木造結構的樓閣但因爲年代已久早已腐蝕消失,鬥象台的南端台階壁面上是阿帕莎拉仙女的浮雕

再往上走的台階壁面開始出現三頭象愛羅婆多和其長鼻子捲起蓮花

中央台階的規模最大,壁面有金翅鳥、獅身人面神獸和那迦

依高棉王朝的傳統那迦被刻劃在金翅鳥的腳下,中央台階上有石獅和那迦欄杆

北側台階最為精緻壯觀,包含三圍的浮雕,分別是外圍的三頭象愛羅婆多卷蓮花、五頭馬和各種天神以及最內圍墻面是一般大象

其中北側台基上還有蓮花台,一樣是被雕工精細的愛羅婆多和阿帕莎拉仙女填滿。

空中宮殿也位於大吳哥城的南北向皇家大道上,就在鬥象台的西側走進去就到了

這一處在古代是古皇宮,但原有的皇宮都是木造建築早已腐朽消失,因此僅剩幾處水池和空中宮殿

目前還未知這座皇宮是誰建造的,有人說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的臣子或是小孩,也有人說是闍耶跋摩五世所建造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蘇耶跋摩一世定都在此,且以巴揚寺為國廟在這個區域建立皇宮。

皇宮的東面是正門,正巧和勝利門連線成一條東西的軸線,鬥象台可以直接穿過東塔門後進入古皇宮

這座塔門是典型的碦霖寺式風格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東塔門的圍牆是以成本較低的磚紅壤建造

門樓內的門楣浮雕,卡拉、那迦和浪花結合在一起,卡拉頭上裝飾的火焰,有的卡拉頭上坐著天神,原先的天花板已經不存在,但他的緣飾有許多繁複的蓮花相關紋路。

這個古皇宮內僅存是空中宮殿是參觀亮點,其造型為三層金字塔,但非常迷你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裡說的金塔就是他,可想而知它已經應該是貼滿金箔

這座建築在十世紀左右建造,形式和貢開的金字塔很像但規模小很多

以前這座宮殿的用途現在還未知,依周達觀的記載,可能是國王晚上睡覺的地方,但無法證實

這座建築也是用磚紅壤建造的,塔的四個角都有一隻大象,四面皆有直通頂層入口的階梯

塔頂有一處迴廊,但空間很小只有寬一公尺,根本不符合人行動的需求

因此更符合了真臘風土記裡講的國王每頁與九頭蛇精交媾,相互呼應,神秘難解

且金字塔周圍也沒有代表印度教的護城河和高聳的須彌山設計,只知道這座宮殿是皇室專用的。

鬥象台再往前走就是癲王台了,這個平台上密密麻麻的浮雕我當時覺得十分眼花撩亂

這座平台為何興建和何時興建都是一個謎,因此癲王台產生了許多傳說

有人說這個名字來自平台上的一尊男性雕像因為身上長滿綠色青苔,看起來像得了痲瘋病因此得名

其實,痲瘋病也十分困擾吳哥皇室,當年闍耶跋摩七世就深受痲瘋病所苦,而後也因此去世。


目前癲王台功能最被廣泛接受的說法是被當成天葬場使用

周達觀的書裡也記載高棉王朝有天葬的習俗,但這是皇室才有的葬禮,一般平民百姓習慣上是棄置在荒野隨野獸啃食和時間腐化。

癲王台的浮雕總共有六至七層,靠近地面的浮雕是水中生物,其他層浮雕包含皇室生活場景、女神和男神、阿帕莎拉仙女和阿修羅

尤其阿帕莎拉仙女和阿修羅的浮雕雕刻的非常深且清晰,紋路非常清楚,栩栩如生

而數量最多的浮雕是女神和男神,而靠近地面的位置還有體態偏胖的那迦蛇

阿帕莎拉仙女是乳海攪拌產生的珍寶,負責跳舞於娛神,但是數量太多眾神無法管理,因此交由陰間的閻摩管理,而阿修羅就是陰間使者。

在鬥象台參觀時會順便看到對面有這十二座塔,位於大吳哥城南北向大道的東側,

至今完全不知其建造的目的,但因為是十二座,所以台灣遊客自己將塔取名為十二生肖塔,其實它與生肖毫無關聯

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裡記載,這是在高棉王朝人民有訴訟糾紛時,讓兩人各進去不同塔內

如果坐上數日,有其中一方生病感冒,則有理者就是身體健康的人,這一個說法今日看來十分靈異

另有說是皇家閱兵時皇室成員參觀時登高所用的

這十二生肖塔,只有一個入口,其餘三面都是大型窗戶,山形牆雕刻著植物、動物、人物花紋街已經毀損。

這是一間規模比較小的廟,周薩神廟位在大吳哥城勝利門出來後塔高寺的前面一點

這座廟和塔瑪儂寺就在道路的左有兩旁,但兩座廟彼此沒有關聯

而且這座廟建設的時間也比勝利路建設的時間還早,因為勝利路臨近北塔門

因此雖然東塔門才是周薩神廟的正門,但大家都直接從北塔門進入

從東塔門前也一條比紙的參道也可看出正門的位置

這座寺廟以前其實嚴重毀損,但因為中國的修復團隊的將這座寺廟修復的太現代,所以一直為人詬病沒有按照實際歷史痕跡復原。

東塔門的位置有值得觀看的山行橋浮雕!而且東塔門因為是正門,所以是所有門面最氣派的

南面山形牆上的浮雕「猴王婆黎之死」是印度神話羅摩衍耶中,猴兄弟爭奪王位的故事

就在弟弟「須羯哩婆」快被哥哥「婆黎」殺死的瞬間,羅摩向哥哥設了一箭,保住弟弟性命

入口處的山形牆位置則是「楞伽之戰」的浮雕,已經有點脫落,還勉強看得到猴子和人組成軍隊打仗。

主殿和中央塔的外牆雕刻精細,可以仔細觀看,牆面也有乳海攪拌的浮雕

中央塔內原本有優尼和林迦,但是已經佚失,主殿門楣上刻有卡拉,頭上坐著手持神杖的天神

卡拉是一個貪吃妖怪,為了制伏他,濕婆叫卡拉吃掉自己的身體,所以浮雕上只剩一顆頭

卡拉之所以出現在門楣,是讓卡拉把惡魔吃掉,守護這間廟

周薩神廟的兩座藏經閣上的山形牆也保存完整,有婦產科醫院的場景

西塔門山形牆上是「悉多烈火驗堅貞」的浮雕,是所有吳哥遺跡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幅這個故事的浮雕

悉多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不惜自焚,火神拖著毫髮未傷得悉多再次從火焰中升起,羅摩才放下成見,擔保了悉多的貞節,接納這位妻子。

其實一整天下來,除非對吳哥遺跡十分有研究,不然其實大家都會有點視覺疲乏xdd

老實講這座廟當時我根本沒有特別感覺,尤其是被中國的修復團隊「整新」後,覺得沒有歷史沖刷的痕跡

看起來是一座很新的廟,所以幾乎是走馬看花,看看浮雕和建築,再拍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後,就前往塔瑪儂寺了

但後來翻閱史料,才發現周薩神廟的浮雕還是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如果有更多時間分幾天欣賞,讓自己不那麼視覺疲勞,才會專心下來好好看一下「悉多烈火驗堅貞」的浮雕。

塔瑪儂寺在周薩神廟的對面,雖然周薩神廟的規模比塔瑪儂寺大

但因為法國的修復團隊將這座四修復的比較符合歲月的痕跡,所以我在這座寺觀看的時間也比較長

塔瑪儂寺跟周薩神廟一樣是以東門為正門,但大家參觀完周薩神廟後,就直接從南門進來的

塔瑪儂寺的建築形式和周薩神廟很像,這座寺南北其實沒有塔門,只是有個相對應的南入口

所以有研究學者認為這座寺並沒有完工,塔瑪儂寺的雕刻風格和吳哥寺接近,推估建造時間比吳哥寺再早一點。

這座寺廟因為人潮不多,主殿和中央塔的蒂娃妲女浮雕保存狀況很良好,我當時看到的時候蠻驚艷的

這座寺的結構和周薩神廟也是類似,難怪大家都一直覺得這兩座是姐妹廟,但其實毫無關聯,只是因為都是由主殿和十字型中央塔相連的短廊結構組成

塔瑪儂寺中央塔小巧而精緻,看起來就像一座迷你版的吳哥寺中央塔,但畢竟是差不多時間建造的,所以須彌山的格局也有出現在塔瑪儂寺內

東西塔門上也有保存精緻的浮雕,但西塔門保存得更好,西面山形牆浮雕描繪毗濕奴騎著金翅鳥大戰阿修羅,南面山形牆的浮雕則是濕婆化身隱士。

順便說一下,其實前面都沒有提到一個吳哥寺廟結構都會出現的單獨建築-藏經閣

這些藏經閣是以前這些吳哥遺跡群仍當作實際上的寺廟使用時,僧侶放置經書的地方

而且吳哥遺跡特別的是藏經閣通常也會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和建築也會配合寺廟的特色做調整

因此每座寺廟的藏經閣雖然外型大致相同,但如果仔細比對,會發現藏經閣外的浮雕和建築結構也非常有參觀和欣賞價值

塔瑪儂寺的藏經閣只有一座,吳哥的遺跡群中如果附屬建物只有一座,以房屋為軸線,藏經閣這座單獨建物會出現在整座寺廟進入方向的左側

塔瑪儂寺的藏經閣就是如此,這座藏經閣的東面是一個假門,假門上的浮雕是「羅摩在森林」的場景,這個浮雕也是保存精美,可以拍照留念,然後就前往也在附近的塔高寺了。

塔高寺在中國稱作茶膠寺,大家看到這座寺廟的時候應該會覺得他很特別,他的建築外型很裸露,石頭堆起來的方式看起來沒有經過雕琢

塔上方的石頭沒有像其他寺廟一樣經過再加工,其實這是因為塔高寺是半成品,並未完工

讓他看起來非常粗獷質樸,這座寺也因為沒有完工所以沒有任何雕刻,純粹就是欣賞塔高寺高聳霸氣的外觀

也因為有塔高寺這座未完成的寺廟結構,才能讓考古團隊研究吳哥遺跡的建造順序到底為何

原來是先將需要的石塊尺寸切割成可以堆疊的形狀,推疊上去後,才開始做後續的建築造型打磨和外觀浮雕雕刻。

這座寺廟原先是闍耶跋摩五世建造來要當作國廟使用的,也是高棉王朝第一次將國都從變相廟為中心(東巴萊湖南側)的傳統打破

在東巴萊湖西側建立國廟,定都名稱為「闍因陀羅那迦梨」,意思是征服者因陀羅之城

雖然這位國王在位也有三十二年但因為他的風格比較低調,所以其實沒有建造什麼新寺廟,連塔高寺都沒有完成。

塔高寺也是吳哥遺跡中第一個用全沙岩建造的建築,也是吳哥遺跡中山形式建築最有代表性的,另外一個是遙遠的柏威夏寺

東塔門是唯一有雕刻的地方,也是塔高寺的正門,剛好應證吳哥建築的雕刻順序是從最多人使用的位置開始雕刻。

塔高寺的迴廊像是一圈沒有出入口的圍牆,因為原先迴廊的屋頂已經消失了,可能是用不易保存的材料或是根本來不及建造

這種圈狀迴廊也是第一次在吳哥遺跡裡出現,而塔高寺因為跟吳哥寺一樣也有像須彌山一樣的設計,因此需要爬上高聳的階梯才能登上五座塔

尤其中央也是五座塔的結構,這個跟吳哥寺完全一樣,只是這五座塔因為未完成所以站在塔高寺的上非常空曠質樸

而塔高寺也被稱作金頂山,爬上陡峭的天梯,也有個平台可以晃晃,台基上有許多優美的花紋,荷花狀、菱形、浪花,繁複而工整

這座天梯需要手腳並用才能攀爬,在塔高寺頂端,會感覺置身一座古代廢墟中,且人少時適合靜靜沈思時間的流逝。

塔普倫寺已經是大吳哥城東門出來的外圍,就在班蒂喀黛寺出來的西北方

但班蒂喀黛寺是安排在大圈的行程內,這樣時間比較來得及

這座寺廟因為「古墓奇兵」的拍攝而聲名大噪,最有名的特色就是上圖的樹

這座寺廟的結構跟許多樹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景觀

因此也是小圈內非常熱門的景點,目前因為人潮太多已經架設木棧道,但還是常常要跨越到木棧道旁邊

雖然人潮多,如果能依照自己的腳步慢慢的在寺廟裡參觀,絕對能找到屬於自己塔普倫寺的最佳拍照地點。

整座塔普倫寺外的第五、四圍東塔門,其實也是這座寺的範圍

因為這座寺廟實際上是一座古代城市,塔普倫寺也是整座城市的中心一部分,這座城市以前住著非常多的僧侶

但目前就像塔普倫寺一樣整座城市已經頹圻不堪,木棉樹和絞殺榕四處盤踞著寺廟,散發一股有如天空之城的氛圍。

走到第三圍迴廊後,才正式進入塔普倫寺的中心範圍內

這層迴廊因為嚴重坍塌,在行走時需要四處繞路,壁畫也因為種種原因消失

再往內走後就會開始看到被木棉樹盤據的圍牆和建築結構,塔普倫寺內的南北各有一間小型的南北衛星寺廟

北廟供奉的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哥哥-闍耶迦提提婆,南廟是國師-闍耶摩迦拉陀提婆

只是北廟也是人潮眾多,如果想要安靜的欣賞這座寺廟,可以到南廟欣賞濃密的林蔭遺跡,而且南廟的山形牆還有「踰城出家」的浮雕可以欣賞

塔普倫寺的第三圍內,因為有許多傾倒的建築,需要繞行參觀,行走在其中甚是會覺得在古代迷宮裡探險

特別值得欣賞拍照的畫面是「被絞殺榕吞沒的女神像」和後方「巨大高聳的木棉樹」

這兩個也是塔普倫寺必拍的照片,尤其和長廊拱頂融為一形的木棉樹,會有非常多遊客聚集

想拍到好照片需要時間耐心等待,這木棉樹之後的範圍就人少很多,可以靜靜參觀了,話說我那時候在寺廟裡繞了好多才看到躲在樹裡面的女神像。

我的其他吳哥窟文章

柬埔寨旅行|吳哥窟&柬埔寨遺跡分區介紹
亞洲旅行 | 柬埔寨旅行

柬埔寨旅行|吳哥窟&柬埔寨遺跡分區介紹

因為吳哥窟的遺跡群龐大,建議預留3天以上的時間仔細參觀各個寺廟,通常參觀吳哥窟遺跡都會將順路的遺跡安排在同一天參觀,因此才延伸出了小圈、大圈和外圈的說法,我這次去暹粒的期間,還另外加購了貢開+柏威夏寺的一日遊,這篇文章中也會順便介紹荔枝山和班提奇馬寺的參觀路線,借下來讓我詳細介紹這些不同路線的走法和參觀重點~

返回頂端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